﹙網頁編者按:校友關注組與中大學生會在5月16日就新書院事件召開記者招待會,以下為校友關注組有會上派發的新聞稿。﹚ 中文大學計劃成立多所新書院,不單是校內問題,也反映了各大學間的矛盾,及影響本地高等教育的發展,值得公眾關注。「中文大學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」由一群關愛母校的校友組成,希望藉着媒體對此事的報導,引起社會應有的注意和廣泛的討論。 一、回顧事件發展 策略計劃 2005年下半年,中大草擬《策略計劃》,定出未來十年發展藍圖,計劃經校董會審議接納並於2006年2月1日正式公佈,其中提到2012年因為學制改變,中大本科課程會由三年改為四年,因學生人數增加,大學考慮籌辦更多書院,而新書院的規模、使命、學生組合或其他特色將有別於現有書院﹙見《中大策略計劃》3.5段﹚。 研究小組 在《策略計劃》正式公佈前,校方已組成「新書院研究小組」,成員五名,以副校長廖柏偉為主席。小組在2006年1月中出訪英、美六所大學,2月16日發表「考察報告」。 小組建議 「研究小組」建議設立「多間小規模、全住宿並有膳食安排的書院……新書院以學生人數較少為佳,如300至600人。……加入新書院的學生或須繳交宿費和膳食費以外的小量費用,以補助各項社交、康樂、文化計劃的開支。」研究小組還建議「新書院應設立其捐贈基金,籌募款項,以推行書院的教育和獎學金計劃,加強教學、文化及校園設施。」 最後報告 之後,研究小組完成諮詢程序,於4月20日公佈「最後報告」,除上述小規模、全住宿書院外,還建議成立人數約1,200、部份住宿的中型書院;而現有書院亦可增收學生,變成「大型」書院。4月25日,中大校董會接納小組建議,就籌建新書院制定「指引」,內容和小組的「最後報告」基本一致。 按:「最後報告」可從 http://www.cuhk.edu.hk/newcolleges/finalreportc.pdf下載 匆匆定案 就成立新書院一事,中大表現得急不及待,由2006年2月1日中大校方公佈《策略計劃》算起,到4月25日校董會制定「指引」,其間不足三個月。 校友廣告 在中大校董會接納研究小組建議的同日,一群中大校友聯名在兩份報章登廣告,呼籲校友及公眾關注新書院事件。﹙見附件一﹚ 二、中大新書院理據不足 中大主要理據 在中大校方籌建新書院的理由中,最關鍵的一點,是中大本科課程改為四年制後,本科生人數會增加三千多名,故中大非籌建新書院不可,此理據是否站得住腳? 政府未有承諾 大學生總人數急遽增加,是整個社會面對的大問題,並非中大個別問題或獨力所能解决。假設2015年完成三改四過渡,全港大學本科生將增至約六萬四千之數,據我們所知,政府在這方面顯然未有具體計劃,也沒有作出任何承諾。 重點未見討論 「三改四」後,學生人數將如何變化,依然未定,中大憑甚麼進行規劃呢?學生人數真會增加三千嗎?如果中大現在硬性規定將來多收三千學生,而結果政府資助遠遠不達此數,中大校方如何應付?這些重要問題,中大校方公佈的文件中,都未見討論。 三、影響未來香港高等教育 出生率影響入學率 出生率下降,適齡入讀大學的人數在未來會相應減少,高等教育的增長速度是否需要有所調整,是政府、大學以至民間都要好好研究的課題。 大學只需維持現有規模 我們根據一位學者提供的資料,對大學學生人數的未來趨勢作出初步推算。維持目前入讀大學本科課程的比率為17%,由於適齡人口持續下降,到2012年及2015年,中大分別應收新生約2,700名及2,400名。換言之,大學改為四年制時,由於每年新生數量減少,各大學只要維持目前的規模,便已足夠。﹙參考附件二﹚ 大學不能藉機膨脹 我們絕非鼓吹凍結大學收生比率,事實上,隨著社會的發展,高等教育的確要逐步擴大。但,高等教育的發展不能與2012年的「三改四」混為一談,大學也不能借「三改四」乘機大肆膨脹。大學的擴充須以高等教育的發展為前提,而高等教育的發展須以社會共識、充份協調和準備作為基礎。 慎防引發惡性競爭 中大的有關文件一再強調成立新書院的「迫切性」,看來是想在政府未有具體承諾,社會上對大學學生人數未有共識時,先將本校規模的擴張製做既成事實。中大「偷步」,很可能引起其他大學仿效,帶來新一輪惡性競爭。 惡鬥損害高等教育 隨著本地高等教育急速發展,大學之間的惡性競爭愈來愈嚴重,首先是大專院校爭相「升格」,然後是競相爭取成為「研究型大學」,重覆開設有市場的課程;近期是為了吸引報讀,大賣招生廣告,以各種優惠作餌,這和教育應有的「百年樹人」宗旨多所違背。我們認為,學制「三改四」已經是重大的變化,大學之間應做好協調,讓教職員能安心處理學制變動帶來的諸多新問題,不要乘機搞作,引發不必要的競爭。 籌款比賽你追我趕 如果將來政府「三改四」的資助未能滿足需求,我們估計中大會大舉籌款。高等教育關乎社會的未來發展,是一項重大而長遠的投資,大學向社會尋求支持,固理所當然,但目前已漸形成以多籌款項為榮的趨勢,長此下去,難免巧立名目,以不斷膨脹來推動籌募,影響大學教學、研究應有的穩定環境和安寧氣氛。中大屢屢提到籌款的必要和部署,令我們不能不擔憂。 四、校政透明度的問題 校政的透明度偏低 據報章報道,最近中大校內調查顯示,中大的校政透明度偏低,教職員對此感到不滿。而近期的一些事件如「國際化」、擴路伐樹等,亦反映校內溝通不足。在新書院問題上,情況看來還要嚴重。 諮詢不足討論欠奉 中大校方一再強調書院制是中大獨有的特色,何以對此項深遠影響中大體制的措施,決定得如此匆忙?事實上,中大校方對此事雖然進行過「諮詢」,但期間並未出現有意義的討論,辯論更談不上。中大校方發放的消息相當混淆,不容易弄清楚。其中,有三點值得大家注意。 中大高層早有定案 中大高層對成立新書院早有定案,所謂諮詢,意義不大。在中大校友關注組的網頁上﹙www.cuhkalumniconcern.com﹚,有一位校友根據新亞書院校董會副主席梁英偉提供的材料,寫了一篇題為《黑箱作業奇觀》的文章,指出中大高層在諮詢期還未結束時,對新書院的種種問題已有定論。中大校政透明度低,實在值得擔心。 諮詢敷衍徒具形式 中大進行的諮詢,不但時間短,且徒具形式。新書院研究小組的最後報告有兩份附錄,很能反映這方面的情況。例如所謂「簡報會、論壇及諮詢會」絕大部份是大學的常規集會﹙如書院的周會或月會、校友日活動等﹚,新書院並非集會主題;5,000人參與,更是誇大的說法。研究小組最後報告的另一份附錄列出小組共收到十九份書面意見,反映此問題其實未經深入探討和辯論。 新書院是最壞方案 由於缺乏深入討論,如何調整現有的書院體制以吸納可能增加之學生人數,各種意見還是處於初步階段。我們蒐羅各種意見,將中大的應變之道歸納為四種方案,發現中大校方採納的新書院方案可能是優點有限,問題最多的一個﹙見附件三﹚。但由於我們掌握材料有限,所作四種方案的比較只能作為參考。 附錄一:一群中大校友於4 月25 … Continue reading →